很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:关系中的改变都是正向的吗?一个人成长,能带动伴侣改变吗?关系是互动的结果,一个人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另外一个人的改变?
差异,并不是伴侣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,很多时候,恰恰是伴侣在一起的理由。
就像影片《静音》中的老婆,现在“看不惯”老公乱丢东西,或许在他们刚刚认识的时候,她”喜欢”的就是对方的随性,以及大大咧咧的性格。
虽然影片中没有详细介绍他们的相识过程,但从我们身边或自身的经历就可以了解到,确实很多伴侣在刚谈恋爱时,就是被差异或不同所吸引的。
比如,有人会说,我很自卑,ta看上去很自信,所以我喜欢ta;我很内向,ta很外向,所以我喜欢和ta在一起;我比较冷静,ta却很热情,所以我想和ta生活在一起。
可见,有些人渴望通过亲密关系,把伴侣和自己的差异发展成为自己的一部分,以克服缺陷,让自己变得更好。
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“补偿心理”,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特点或优点,所以寄希望于伴侣,以超越自我,即补偿自己缺失的那部分“好”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差异,并不是伴侣之间出现问题的关键,更多时候还是相互吸引的原因。
既然伴侣之间的差异不是问题,那么夫妻之间感情出现危机,是什么导致的呢?
和人的自恋有关。
自恋,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好,不愿改变。
也就是说,随着和伴侣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,摩擦会越来越多,曾经的“喜欢”,会变成让人讨厌的差异,因为在适应这些差异时,我们要做出一些改变。
讨厌差异的背后,是我们不愿改变的固执己见。
就像影片中的老婆,不再把老公的随性和大大咧咧作为优点,而是看成不爱整洁的缺点,于是心生厌恶,讨厌差异,所以才对老公产生不满,而当老公按照她的要求去做后,她的愤怒情绪便有所缓和。
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个人面对差异的不同做法,即老公开始改变了自己,把鞋子放好。如果老公不愿改变,坚持固执己见,争吵就会升级。
只是面对差异,很多夫妻谁也不愿妥协,才让矛盾不断激化。
那么,为什么很多人不愿妥协呢?
原因大致有两个:
一是,接纳差异,意味着顺从对方。
二是,对方不愿改变,认为那是不爱自己。
影片中的老婆之所以对老公的随性那么气愤,或许就是这样想的,“如果我再次帮他把鞋子放好,就意味着顺从他,害怕他;如果他愿意改变,能够按照我的要求来,才是真的爱我”。
也就是说,不愿妥协的人,是想通过让对方改变来达到自己的“目的”。
应对夫妻间差异,
前面说了,差异导致矛盾的背后是双方都不愿改变,那么,解决彼此不同带来问题的关键,还是要寻求改变。
首先,改变意味着找到差异背后的一致性。
这个一致性,是更高层次的一致性。
比如,老公习惯随意脱鞋,老婆喜欢整洁,这些差异的背后,是有更高层次的一致性,即为了这个家更好。只要夫妻达成这个共识,彼此坚持的差异就会有所松动:老公理解到老婆打扫卫生,整理家务的辛苦,会有意识地不再乱丢东西;老婆体谅到老公工作的辛苦,偶尔的几次乱放也不会放在心上,这样就不会因为彼此的差异而影响夫妻感情。
其实,无论有什么样的矛盾,都不要让这种矛盾影响到彼此的关系,这样的共识,就更能够容忍彼此的差异和不同。
其次,改变彼此的沟通方式。
我们常说,夫妻之间遇到冲突,要好好沟通,但怎么能做到好好沟通呢?
其实方法很简单,即把通知变成商量。
比如,老婆看到老公随意丢鞋子,可以和老公说“下次记得把鞋放在鞋柜上,好不好?”在每句话后面加上一个后缀“好不好”,沟通的气氛就会变成征询彼此的意见,而不再是命令式的控制语气。
再次,一段关系中,谁痛苦,谁先改变。
应对夫妻之间的差异,最后还是归结到改变,且应该是自己先改变。
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在亲密关系中,感受到痛苦,就需要自己先改变,因为改变自己是容易的,改变他人是艰难的。
就像影片中的老婆,如果老公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,不想改变,唯有自己先改变,要么继续帮老公摆放鞋子,要么不去帮忙,任由他随性下去。
这里有人可能会说,那鞋子一直丢在那里,也没有解决问题啊?
其实问题解决了。
当她不再执拗于对方的改变,本身就是在改变,更何况,鞋子一直丢在那里又能怎样呢?
从这个角度来说,我们不要固执己见,这样才能理解彼此的不同,看见差异背后的共识,感情才会不断增加。
我们讨厌对方的差异,其实就是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。
一旦这种想法成为执念,那就变成了一种控制。
控制,意味着不遗余力改造对方,但这样的企图背后却是痛苦。
正如亲密关系专家克里斯多福•孟说的:“通往地狱之路,是用期望铺成的。”
Copyright © 2010-2020 皖ICP备18004310号-2
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天鹅湖万达二号写字楼806-808